踐行“兩山”理念 左權走出“紅綠相融”村落成長新路找九宮格空間徑_中國網

中國網/中國成長門戶網訊 (記者 殷曉霞)11月末的山西左權,在冬日向陽的映托下顯出一派農閑氣象。近年來,左權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鼎力推進生態文明扶植,走出一條太行山反動老區在維護中成長、在成長中維護,“紅綠相融”的村落復興成長途徑,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的各種實行在左權年夜地得以完成。

成長“生態+白色精力”形式 推進“紅綠”深度融會

左權縣深刻發掘白色資本,鍛煉白色精力,并使之成為老小樹屋區國民村落復興的強盛精力兵器。“紅綠”深度融會,推進天然風景活起來,讓白色資本變財產,讓綠水青山釀成金山銀山,帶動群眾增收。

“桐峪1941”、麻田八路軍總部留念館、十字嶺戰爭留念園是集黨性教導、白色影視、研學體驗為一體的“白色”景區,左權經由過程三年夜白色焦點景點帶動,應用本身上風成長白色游玩,周全延長白色游玩鏈條。

圖為桐峪1941博物館內場景。中國網 殷曉霞攝

走進位于桐峪鎮桐灘村的桐峪1941小鎮,原汁原味恢復的老街,在家教保存汗青遺址基本上,周全融會多樣元素,讓游客仿佛回到上世紀四十年月。在平易近主博物館、中國貨幣博物館白色金融館中,一幅共享會議室幅圖片、一件件什物、一段段錄像……游客們能深刻清楚那段崢嶸歲月。“‘桐峪1941’這一項目將成為左權縣以黨性教導、白色研學、文明體驗、風俗感知等多效能于一體的白色游玩目標地。”左權縣生態文明游玩示范區平安生孩子部部長程建勝表現。

山川田園進畫來,小山村里“畫”復興。左權坐擁太行風景,山巒奇峻的秀美風景和原汁原味的村風采,是自然的寫生基地。近年來,左權縣和國際水彩協匯合作,出力打造“中國南方國際寫生基地”澤城、桐峪、老井三年夜片區。以寫生業態拓展轉化通道,將太行山谷變“畫谷”,將漂亮景致變“錢景”,將太行山川轉化為寫生經濟,完成“蒼生富”和“生態美”無機同一。

圖為中國南方國際寫生基家教地藝術闤闠。中國網 殷曉霞攝

左權縣文旅運營公司總司理王立明告知記者,本年以來,省表裡先生和考核團接連不斷,寫生檔期排得滿滿當當。在寫生基地,先生不只是花費主體,還可以展現作品、塑造brand,經由過程藝術創作取得支出。與線下同步的左權文旅景點元宇宙項目,配合搭建線上展銷一體化數字平臺,讓寫生作品“上云”、名師課程“上云”、人才數據“上云”、藝術闤闠“上云”。

人氣旺,百業興。中國南方國際寫生基地還與山西省13所開設音樂學科的本科院校配合打造左權平易近間文藝采風基地,吸引音樂院校師生前來進修采風,配合開設“行走在太行山間的平易近歌思政年夜講堂”。“截至今朝,基地已先后與江蘇、安徽、陜西、河南、山東、浙江等省表裡100余所高校樹立一起配合關系,招待寫生群體約15萬人次,完成營業支出1500余萬元,此中招待音樂寫生約2000余人次,營業支出衝破300萬元。”王立明先容。

成長“生態+農業”形式推進“兩山”理念轉化

左權縣深刻展開藍天、碧水、凈土攻堅戰,不竭施展生態資本上風,盤活生態資本,好山川的滋養、好生態的轉化,正不竭為左權縣高東西的品質成長賦能。白色反動老區將持續奏響“兩山論”的最強音,保持走好“紅綠跳舞場地相融、生態共富”之路,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左權縣在守護好天然生態上風資本的基本上,轉“土”為玉,發掘資本天賦成長生態農業。左權縣向“田”要財產,重振核桃財產,盡力將其做成帶富才能強、群眾受害廣的年夜財產;向“山”要財產,繚繞連翹、黑山羊發力,全流程做年夜連翹財產,全鏈條做強黑山羊財產。

圖為左權縣核桃園停止春季管護。左權縣委宣揚部供圖

左權縣林業局主任科員崔樹恩告知記者,疇前,左權核桃80%為碎片化疏散運營,集約化、機械化、尺度化水平不高,低級加工單薄,年夜部門依附天然脫皮、天然晾曬,遇陰雨氣象就會發霉糜爛,嚴重影響核桃品德,深加工範圍不年夜、產物不精。左權的核桃財產全體效益并不睬想,呈現了“種核桃不如種玉米”的情形,有的處所甚至呈現砍伐核桃樹的景象,傳統財產面對興起的風險。

為了使核桃這個傳統上風財產真正成為帶動左權村落復興的支柱財產,左權縣在2021年發布挽救性托管全新計謀,在財產基本上用力,展開種類選育改進,在科技支持上盡心,展開校地一起配合共建以助力財產。在財產鏈下游蒔植治理高低功,鼎力奉行核桃樹托管辦事,增添產量、晉陞品德。“自托管辦事實行3年來,5萬余畝核桃樹獲得尺度化治理,尤其是近萬畝多年無人打理、幾近逝世亡的核桃樹從頭煥產生機,減產幅度顯明,2021年全縣核桃產量1480公斤,2022年到達1700萬公斤,2023年由于受持續天然災難影響,年夜部門區域都遭到影響,產量降落,但仍到達1500萬公斤。”崔樹恩表現。

現在,左權核桃財產已構成以科技為支持,種類改進為管轄,蒔植、加工、發賣齊發力、一二三產相融會的高效成長態勢,必將引領核桃財產完成高東西的品質成長目的。

一個村落“土鍛練”查包養網站比擬和十五個溜冰少年的“跨省”情緣 _ 中國成長門戶網-國度成長門戶

原標題:一個鄉村“土教練”和十五個溜冰少年的“跨省”情緣

逐日跨省往復,兩天一次核酸檢測,這是“土教練”陳波的夏季生涯節奏。每個凌晨,當他駕車駛上黑龍江省訥河市至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下簡稱莫旗)的跨江(嫩江)年夜橋時,一種“回家”的溫馨感油但是生。

橋的那邊,15個來自分歧平易近族的孩子正在冰場上等他。

陳波與孩子們配合的“家”,是莫旗名將冰雪輪滑俱樂部。在春節前舉辦的呼倫貝爾市第四屆夏季運動會上,旗里征召陳波帶著“名將”的隊員參賽。8歲的鄂溫克族男孩涂鍇潤包養網作為速率溜冰男人丙組500米項目標最小選手,獲得了第10名的成績。半年前,在同齡孩子的較量中,涂鍇潤獲得呼倫貝爾市青少年速率輪滑錦標賽男人丁組300米個人計時賽的冠軍,一戰成名。那時,他接觸溜冰和輪滑運動才一年時間。

“開始只是為了讓孩子強身健體,沒想到碰到一個特別負責的教練,獲得現在的成績,我們特別欣喜。”涂鍇潤的母親張書云說,孩子小時候身體免疫力低,還比較肥大,自從學會溜冰后,身體素質顯著晉陞,協調性和爆發力明顯增強。

“比賽場館的冰面好滑膩,下面都沒有‘棱’,莫旗如果有這樣的場地就好了。”這是涂鍇潤和小伙伴們對于呼倫貝爾市第四屆冬運會的最深印象。由于沒上過專業室內冰場,許多縣城來參賽的孩子,紛紛在賽道上摔倒。缺標準場地,是擺在陳波等基層教練和溜冰小將眼前的宏大難題。

“其實我們現在訓練的冰場條件已經很多多少了,本來只能在一個冰凍的湖上訓練,天天得等溜冰愛好者滑完我們才幹上往,天冷地凍的,孩子們凍得直發抖。后來曲棍球中間把外場借給我們,才有了單獨訓練場地,雖然本身澆筑的冰場確定不如專業場館,但孩子們都很滿足。”陳波說,他一個人的氣力無限,但孩子們的家長組成一個龐年夜的“后勤”團隊,不僅幫忙澆冰、掃雪,還自費給場地做了防風圍擋。“在這個邊包養遠的小縣城里,家長能有這么高的意識,這般支撐溜冰運動,這是我沒想到的,也是我前進的動力。”

“教練的辛勞和負責大師都看在眼里,非訓練日的時候,只需有一個孩子想要訓練,他也會從江對岸跑來陪練。有這樣的教練,我們家長幫忙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應該的。”隊員家長黃冬冬說。

為了讓孩子少挨凍,陳波經常餓著肚子應用中包養午時間給孩子訓練。有時候,他會一個人默默地給10多個孩子磨冰刀……訓練日天天跨省奔走確實很疲勞,尤其是因為疫情,幾乎每隔一兩天就得進行一次核酸檢測。疫情嚴重的時候,為了防止頻繁流動給孩子們帶來風險,他就住在一個家長供給的車庫里,每次一住就是一個月。即使這樣,他也從未想過放棄。

莫旗平易近族眾多,體育包養網價錢人才輩出,素有“曲棍球之鄉”的美譽,多種體育活動在這里都有傑出的群眾基礎。莫旗孩子基因中的運動天賦和意志品德讓陳波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這里的孩子淳樸、堅韌、愛運動、能享樂,因為他們,我內心的豪情再度被點燃。”陳波說,孩子們不服輸的勁頭,深深沾染著他。

陳波生長在農村,從小就熱愛溜冰,也一向堅持訓練,但家里條件不允許他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后來他把盼望依靠在女兒身上,一向把她培包養養進了職業隊,完成了多年的夙愿。陳波表現,女兒成為職業選手后,他已人到中年,本以為夢想該閉幕了,在無意間發現了這些孩子后,他才意識到,夢想能夠剛剛啟程。

“現在我獨一的愿看就是把這群邊遠地區的孩子帶好,甚至帶出往,他們當中有好苗子,只是缺少系統訓練和機遇,盼望借助全國的冰雪運動熱潮,能讓他們有朝一日走上更年夜舞臺,往展現更好更強的本身。”陳波說。(新華社記者鄒儉樸)

為山找九宮格會議室村小學送往“美育禮品”_中國網

悠揚波折的山路好像一條隱秘的綢帶,在群山之間輕舞徐行。近日,波動長達數小時后,一輛滿載著“美育禮品”的car 抵達貴州省黔東北州普安縣辣子樹小學。雙頭馬克筆、水彩筆、迷你陶藝機……收到這些美術、音樂美育物質包后,孩子們顯露了佈滿童真的笑容。

曩昔,由于缺少專門研究的美術、音樂課程及物質,美育教導在辣子樹小學行動維艱。但辣子樹小學共享會議室校長肖選,這名誕生于1996年的年青人,堅信美育對于孩子們生長的主要性。

“各花有各噴鼻,正如每個孩子都擁有本身奇特的魅力和無盡的潛力。美育教導是一束暖和而敞亮的陽光,它不求聚首場地每一朵花都開得如出一轍,而是盼望每朵花都能在合適本身的泥土中,不受拘束接收營養,縱情綻放。”肖選說。

為此,他盡己所能地為孩子們爭奪多種資本。2023年,辣子樹小學勝利請求上“致良圖劃”公益項目。據清楚,該項目旨在經由過程裝備美育物質包、配套美育主題課程、培訓村落美育教員的方法,為村落小學送往優質的美育教導資本,輔助村落小學改良美育教導周遭的狀況,為更多村落兒童供給優質的美育教導內在的事務,助力教導公正。

在辣子樹小學的“致良圖劃”音樂課上,孩子們第一次領略到了世界各地音樂旋律的誘人之處。當音樂教員給孩子們播放印度的陶笛時,孩子們眼中立即閃耀出獵奇與高興的光線。陶笛的婉轉旋律,仿佛為孩子們翻開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窗戶。

有時,音樂教員李梅還會帶著孩子們停止風趣的“拼貼詩”運動——孩子們一邊凝聽著精美的旋律,一邊從打亂的詩句中,從頭剪下本身想象中的表達,拼貼字詞,創作屬于本身的“音樂之詩”。

美術課上,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到講授陶藝制作。陶泥在他們手中變得柔嫩而有性命,孩子們用靈活的手指捏出外形各別的陶罐。從最後的愚笨探索,到逐步諳練的伎倆,他們在這個經過歷程中體驗到了創作的無限樂趣。

“在這個苗族文明濃烈的村莊里,孩子們日常交通用的是苗語,唱的是苗歌。‘致良圖劃’的音樂課讓他們無機會接觸到更多樣的音樂作風,真是可貴的機遇。”肖校長衝動地講述著。

據清楚,這些孩子年夜大都是留守兒童,怙恃終年外出打工。除了上學,他們中有些人還要照料年幼的弟弟妹妹,要生火做飯,還要上山放牛。

“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一個快活的童年,但說真話,這群年夜山的孩子老是過早地背負著生涯的重任。在黌舍上學的時間,反而瑜伽教室能夠是他們最牽腸掛肚的時辰,所以我想為孩子們的童年發明點驚喜,當我看到他們在捏出的陶罐上作畫時,看到他們火燒眉毛掀開多彩的繪本瀏覽時,我感到這個禮品來得太實時了!”肖校長說。

回憶剛離開黌舍時,美術教員鄢小左感歎萬千。那時,孩子們對美術一無所知,面臨一張白紙進交通行創作也是茫然手足無措。

“而項目展開后,孩子們逐步學會了察看、思慮和表達。他們開端可以或許用本身的說話描寫出所看到的事物的外形、色彩等細節,也可以或許用畫筆和陶泥創作分歧的作品。這種變更固然渺小,但足以讓我覺得欣喜和驕傲。”鄢小左感歎地說,“我看到了他們眼里的光,看到了他們對美的尋求和向往。”

據清楚,截至今朝,“致良圖劃”項目已廣泛全國17個省郊區的135所村落黌舍,直接收益師生逾5萬人。


留守兒童,若何與手機共處(解碼·追蹤關心暑期生涯)_查包養行情中國網

mobile_phone放在旅館前臺沙發靠背上,3個小伴侶半趴在沙發上,盯著小小屏幕看視頻包養網價錢,“投進得仿佛和裡面的世界隔開”。整整一周,幾乎天天這般。這是武漢年夜學中國鄉村管理研討中間博士后易卓在湖北省一個小鎮旅館里看到的一幕。

易卓經常趁假期到湖北及周邊省份的鄉村地區調研。5年前的一次調研中,有村小老師向他埋怨,班里一些留守兒童偷偷把mobile_phone帶到學校,越來越欠好管。那時,他并不覺得這是個年夜事,“總要跟在外打工的怙恃聯系吧?”再次到訪,易卓覺得,留守兒童陷溺mobile_phone現象已經不克不及忽視。

不少孩子放了學就擺弄mobile_phone

推開一戶人家的門,五六歲的男孩盤腿坐著,目不轉睛盯著mobile_phone屏幕,湊近一看,正在游戲里酣戰。

村平易近對易卓說,現在不少孩子放了學就擺弄mobile_phone。怙恃外出打工,孩子由白叟管;而白叟要干農活,沒精神管孩子,“何況mobile_phone的各種效能,白叟也搞不清楚。”

閆令(假名)是湖北某鄉包養網鎮一名小學老師。這個寒假,上初二的女兒一有空就躲在房里看短視頻,經常不出門。一氣之下,閆令發了火。第二天,女兒“逃”到奶奶家。

他覺得挫敗:“我當老師,都管不住本身孩子玩mobile_phone。”推己及人,他更憂心:班上那些孩子,爺爺奶奶怎么管住他們的mobile_phone?

為了弄清農村留守兒童mobile_phone應用情況,2021年以來,易卓地點的武漢年夜學中國鄉村管理研討中間課題組面向河南、湖北、湖南3省9縣的中小學生家長開展了留守兒童mobile_phone治理問卷調查,共收受接管有用問卷13172份。

調查顯示,40.4%的留守兒童有專屬mobile_phone,49.3%的留守兒童應用長輩的mobile_phone。看短視頻和玩游戲是留守兒童重要的上網娛樂方法,分別占比69%、33.1%。有67.3%的家長認為自家孩子出現了mobile_phone陷溺的趨勢,此中21.3%的家長認為孩子“嚴重陷溺mobile_phone”。

在江西某縣某校,六年級的一個班里,周末在家玩mobile_phone10個小時以上的同學超過了一半。湖北某縣一中學例行體檢,初一年級30%的學生達到重度視力不良。一名班主任表現,孩子近視很年夜一部門緣由是玩mobile_phone。甚至有家長對課題組說,孩子像“失落”進mobile_phone里了。

還有的時候,mobile_phone成了“電子保姆”。湖北黃石市陽新縣黃顙口鎮某村小學是一所完整小學,輻射周邊4個村莊,有學生約600人。該校校長家訪時曾碰到這樣一幕:孩子一吵鬧,家長從褲兜取出mobile_phone,“往玩吧,別亂跑啊。”

孩子們需求更多引導和陪同

課題組成員尹輝煌是在農村長年夜的90后。小時候,尹輝煌經常跟著年夜孩子打彈珠、烤紅薯、釣龍蝦,樂不思蜀。“00后、10后分歧,他們往往對村莊覺得生疏,有同村的同學,卻缺少同村的玩伴。”尹輝煌說。

一部小小的mobile_phone,可以取代電腦、游戲機、MP4等諸多產品。一些鄉鎮中學四周的商家甚至開始收購二手mobile_phone,以更低的價格出租給學生。前次回老家,尹輝煌驚訝地發現表弟和其他同學合租一個mobile_phone,用來玩游戲。

以mobile_phone為載體,短視頻、游戲、直播間所呈現的更為復雜的社會,直接“涌”進了孩子們的世界。

調研顯示,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更不難陷溺mobile_phone。課題組組長、武漢年夜學社會學院副傳授夏柱智認為,這個年齡的未成年人處于身體和心思發育期,正逐漸構成本身獨立的設法,“但因為缺乏陪同和監管,mobile_phone上的不良信息很能夠影響他們構成正確的價值觀。”

夏柱智認為,孩子們并不是不喜歡親近村莊、親近年夜天然,“怙恃不在身邊,沒人帶他們玩;白叟擔心出現溺水等平安問題,寧愿讓孩子待在家里。”還有同輩的群體示范,聚在一路玩mobile_phone成為一種社包養網交方法。

智妙手機的確為許多村里的孩子打開了清楚裡面世界的年夜門。“只不過,從調研情況來看,自覺公道應用智妙手機并產生積極感化的案例很少。”夏柱智說,智妙手機重構了孩子原有的社會化方法,孩子們減少了對身邊人和事的關心。

2021年新學期開學后,進進黃顙口鎮鎮中的年夜門,要先過一道金屬探測儀,全身掃一遍,“嘀”出來的mobile_phone要被暫時沒收。為偷偷帶mobile_phone,學生們招數不斷:有翻墻進校的,有兩人打共同的,還有蒙混過關的。不久后,學校引進一家安保公司,聘請“外助”對學生開展mobile_phone治理等,不過這樣的治理形式僅持續了一年就因價格過高暫停。

黃顙口鎮鎮中校長嚴庭銳覺得,陷溺mobile_phone,能夠是缺乏陪同情況下的代償行為,“我們要關注背后這些隱性問題。”為此,本年上半包養網年,學校增設了心思咨詢室。

一次放假回老家,夏柱智叫上村里左鄰右舍的孩子們出來登山。山還是那座山,不高也不險,但孩子們高興極了,“走兩萬步都不喊累”。他還教大師打羽毛球,侄子學會后,經常拉著他在房前屋后打比賽。

屏幕之外,孩子們依舊盼望著與現實世界的連接。

為孩子創造更多屏幕之外的連接

實際上,對于未成年人網絡陷溺問題的重視和管理一向在加強。

2021年,中共中心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個步驟減輕義務教導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引導學生公道應用電子產品”“避免網絡陷溺”。新修訂實施的《中華國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專門設立“網絡保護”一章。教導部出臺的“五項治理”(即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mobile_phone、讀物和體質治理)政策將mobile_phone治理列為重點。教導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外行機治理任務的告訴》,此中請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mobile_phone帶進校園。

本年6月,中心網信辦發布告訴,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明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針對網絡陷溺問題,專項整治“向未成年人違規供給網絡游戲賬號租售服務,傳授未成年人破解防陷溺系統、繞過青少年形式”。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若何與智妙手機共處,是智能時代必須面對的問題。

讀繪本、聽故事,拔河、磨豆腐,參觀消防站、科技館,往縣里的電影院看電影……本年寒假,湖北黃岡市羅田縣黃岡廟村三年級學生雷思甜在“盼望家園”親身經歷了不少新鮮事。

“盼望家園”項目已在羅田實施多年,依托年夜學生志愿服務,對6至14歲青少年開展暑期托管。本年,共青團羅田縣委想做個年夜膽的嘗試:將托管日常化,延長到包含周末在內的所有的節沐日。

僅靠外埠年夜學生還不夠,必須調動起鄉村本身的氣力。黃岡廟村村兩委召集黨員、干部、教師和部門家長開了個動員會。

村平易近反響之好,讓參會的團縣委書記陳亮驚訝:報名人數超越原計劃3倍還多。“細伢子玩mobile_phone影響學習,我們心里也欠好受。讓孩子有處所往、有人陪,這是頂好的事,哪能不支撐?”村平易近們說。

一位責任心強的退休教師主動牽頭負責,6名村平易近申請參與志愿服務,與來村年夜學生志愿者輪流排班。陳亮介紹,今朝,這個被稱作“盼望家園升級版”的項目在3個村同時試點,湖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每個試點村召募了3萬元經費。

據清楚,過往5年,湖北已累計建設“盼望家園”項目點4942個,服務少年兒童19萬余人。

屏幕之外,還有一些改變悄然發生。

黃顙口鎮鎮中對面有一排小商舖,記者走訪發現,此中不少店鋪是近兩年返鄉的陪讀家長開的。

一家奶茶店店東梁三麗告訴記者,她和丈夫過往在深圳的工廠務工,兩年前決定回來陪女兒讀書。雖然支出降了一些,但梁三麗說不后悔。

中西部地區農村越來越多外出務工者選擇返鄉創業就業,這也是課題組的研討發現之一。返鄉的緣由中,對孩子教導的包養網考量是主要方面。

而比來,放假回老家的夏柱智正四處張羅,把“盼望家園升級版”項目引到村里。沿著村灣走訪一圈,村干部、白叟和年輕怙恃幾乎沒人不支撐,短短幾天,已有好幾名村平易近報名做志愿者,甚至有家長愿意付費托管。

“需求是急切的。”他說,“一旦鄉村內生氣力被激活,將發揮出宏大的潛能。”


一個鄉查覓包養價錢村“土鍛練”和十五個溜冰少年的“跨省”情緣 _ 中國成長門戶網-國度成長門戶

原題目:一個村落“土鍛練”和十五個溜冰少年的“跨省”情緣

逐日跨省往復,兩天一次核酸檢測,這是“土鍛練”陳波的夏季生涯節拍。每個凌晨,當他駕車駛上黑龍江省訥河市至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下簡稱莫旗)的跨江(嫩江)年夜橋時,一種“回家”的溫馨感油但是生。

橋的何處,15個來自分歧平易近族的孩子正在冰場上等他。

陳波與孩子們配合的“家”,是包養網莫旗名將冰雪輪滑俱樂部。在春節前舉行的呼倫貝爾市第四屆夏季活動會上,旗里征召陳波帶著“名將”的隊員參賽。8歲的鄂溫克族男孩涂鍇潤作為速率溜冰男人丙組500米項目標最小選手,獲得了第10名的成就。半年前,在同齡孩子的較勁中,涂鍇潤取得呼倫貝爾市青少年速率輪滑錦標賽男人丁組300米小我計時賽的冠軍,一戰成名。那時,他接觸溜冰和輪滑運包養行情動才一年時光。

“開端只是為了讓孩子強身健體,沒想到碰到一個特殊擔任的鍛練,獲得此刻的成就,我們特殊欣喜。”涂鍇潤的母親張書云說,孩子小時辰身材免疫力低,還比擬肥大,自從學會溜冰后,身材本質明顯晉陞,和諧性和迸發力顯明加強。

“競賽場館的冰面好滑膩,下面都沒有‘棱’,莫旗如果有如許的場地就好了。”這是涂鍇潤和小伙伴們對于呼倫貝爾市第四屆冬運會的最深印象。由于沒上過專門研究室內冰場,很多縣城來參賽的孩子,紛紜在賽道上摔倒。缺尺度場地,是擺在陳波等下層鍛練和溜冰小將眼前的宏大困難。

“實在我們此刻練習的冰場前提曾經很多多少了,本來只能在一個冰凍的湖上練習,天天得等溜冰喜好者滑完我們才幹上往,天冷地凍的,孩子們凍得直發抖。后來曲棍球中間把外場借給我們,才有了零丁練習場地,固然本身澆筑的冰場確定不如專門研究場館包養,但孩子們都很滿足。”陳波說,他一小我的氣力無限,但孩子們的家長構成一個宏大的“后勤”團隊,不只相助澆冰、掃雪,還公費給場地做了防風圍擋。“在這個遙遠的小縣城里,家長能有這么高的認識,這般支撐溜冰活動,這是我沒想到的,也是我進步的動力。”

“鍛練的辛勞和擔任大師都看在眼包養網里,非練習日的時辰,只需有一個孩子想要練習,他也會從江對岸跑來陪練。有如許的鍛練,我們家長相助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應當的。”隊員家長黃冬冬說。

為了讓孩子少挨凍,陳波常常餓著肚子應用午時時光給孩子練習。有時辰,他會一小我默默地給10多個孩子磨冰刀……練習日天天跨省奔走確切很疲憊,尤其是由於疫情,簡直每隔一兩天就得停止一次核酸檢測。疫情嚴重的時辰,為了防止頻仍活動給孩子們帶來風險,他就住在一個家長供給的車庫里,每次一住就是一個月。即使如許,他也從未想過廢棄。

莫旗平易近族浩繁,體育人才輩出,素有“曲棍球之鄉”的佳譽,多種體育運動在這里都有傑出的群眾基本。莫旗孩子基因中的活動稟賦和意志品德讓陳波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這里的孩子渾厚、堅韌、愛活動、能享樂,由於他們,我心坎的豪情再度被撲滅。”陳波說,孩子們不服輸的幹勁,深深沾染著他。

陳波發展在鄉村,從小就酷愛溜冰,也一向保持練習,但家里前提不答應他成為一名個人工作活動員。后來他把盼望依靠在女兒身上,一向把她培育進了個人工作隊,完成了多年的夙愿。陳波表現,女兒成為個人工作選手后,他已人到中年,本認為幻想該閉幕了,在有意間發明了這些孩子后,他才認識到,幻想能夠方才出發。

“此刻我獨一的愿看就是把這群遙遠地域的孩子帶好,甚至帶出往,他們傍邊有好苗子,只是缺少體系練習和機會,盼望借助全國的冰雪活動高潮,能讓他們有朝一日走上更年夜舞臺,往展示更好更強的本身。”陳波說。(新華社記者鄒簡樸)

留守兒童,若何與手查包養網機共處(解碼·追蹤關心暑期生涯)_中國網

手機放在旅店前臺沙發靠背上,3個小伴侶半趴在沙發上,盯著小小屏幕看錄像,“投進得仿佛和裡面的世界離隔”。整整一周,簡直天天這般。這是武漢年夜學中國村落管理研討中間博士后易卓在湖北省一個小鎮旅店里看到的一幕。

易卓常常趁假期到湖北及周邊省份的村落地域調研。5年前的一次調研中,有村小教員向他埋怨,班里一些留守兒童偷偷把手機帶到黌舍,越來越欠好管。那時,他并不感到這是個年夜事,“總要跟在外打工的怙恃聯絡接觸吧?”再次到訪,易卓感到,留守兒童陷溺手機景象曾經不克不及疏忽。

不少孩子放了學就擺弄手機

推開一戶人家的門,五六歲的男孩盤腿坐著,聚精會神盯著手機屏幕,靠近一看,正在游戲里鏖戰。

村平易近對易卓說,此刻不少孩子放了學就擺弄手機。怙恃外出打工,孩子由白叟管;而白叟要包養行情干農活,沒精神管孩子,“況且手機的各類效能,白叟也搞不清楚。”

閆令(假名)是湖北某鄉鎮一名小學教員。這個寒假,上初二的女兒一有空就躲在房里看短錄像,常常不出門。一氣之下,閆令發了火。第二天,女兒“逃”到奶奶家。

他覺得挫敗:“我當教員,都管不住本身孩子玩手機。”推己及人,他更憂心:班上那些孩子,爺爺奶奶怎么管住他們的手機?

為了弄清鄉村留守兒童手機應用情形,2021年以來,易卓地點的武漢年夜學中國村落管理研討中間課題組面向河南、湖北、湖南3省9縣的中小先生家長展開了留守兒童手機治理問卷查詢拜訪,共收受接管有用問卷13172份。

查詢拜訪顯示,40.4%的留守兒童有專屬手機,49.3%的留守兒童應用晚輩的手機。看短錄像和玩游戲是留守兒童重要的上彀文娛方法,分辨占比69%、33.1%。有67.3%的家長以為自家孩子呈現了手機陷溺的趨向,此中21.3%的家長以為孩子“嚴重陷溺手機”。

在江西某縣某校,六年級的一個班里,周末在家玩手機10個小時以上的同窗跨越了一半。湖北某縣一中學例行體檢,初一年級30%的先生到達重度目力不良。一名班主任表現,孩子遠視很年夜一部門緣由是玩手機。甚至有家長對課題組說,孩子像“失落”進手機里了。

還有的時辰,手機成了“電子保姆”。湖北黃石市陽新縣黃顙口鎮某村小學是一所完整小學,輻射周邊4個村莊,有先生約600人。該校校長家訪時曾碰到如許一幕:孩子一吵鬧,家長從褲兜取出手機,“往玩吧,別亂跑啊。”

孩子們需求更多領導和陪同

課題構成員尹光輝是在鄉村長年夜的90后。小時辰,尹光輝常常隨著年夜孩子打彈珠、烤紅薯、釣龍蝦,樂而忘返。“00后、10后分歧,他們往往對村落覺得生疏,有同村的同窗,卻缺少同村的玩伴。”尹光輝說。

一部小小的手機,可以取代電腦、游戲機、MP4等諸多產物。一些鄉鎮中學四周的商家甚至開端收買二手手機,以更低的價錢出租給先生。前次回老家,尹光輝驚奇地發明表弟和其他同窗合租一個手機,用來玩游戲。

以手機為載體,短錄像、游戲、直播間所浮現的更為復雜的社會,直接“涌”進了孩子們的世界。

調研顯示,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更不難陷溺手機。課題組組長、武漢年夜學社會學院副傳授夏柱智以為,這個年紀的未成年人處于身材和心思發育期,正逐步構成本身自力的設法,“但由於缺乏陪同和監管,手機上的不良信息很能夠影響他們構成對的的價值不雅。”

夏柱智以為,孩子們并不是不愛好親近村落、親近年夜天然,“怙恃不在身邊,沒人帶他們玩;白叟煩惱呈現溺水等平安題目,寧愿讓孩子待在家里。”還有平輩的群體示范,聚在一路玩手機成為一種社交方法。

智妙手機簡直為很多村里的孩子翻開了清楚裡面世界的年夜門。“只不外,從調研情形來看,自發公道應用智妙手機并發生積極感化的案例很少。”夏柱智說,智妙手機重構了包養網比擬孩子原有的社會化方法,孩子們削減了對身邊人和事的關懷。

2021年新學期開學后,進進黃顙口鎮鎮中的年夜門,要先過一道金屬探測儀,全身掃一遍,“嘀”出來的手機要被臨時充公。為偷偷帶手機,先生們招數不竭:有翻墻進校的,有兩人打共同的,還有蒙混過關的。不久后,黌舍引進一家安保公司,聘任“外助”對先生展開手機治理等,不外如許的治理形式僅連續了一年就因所需支出過高暫停。

黃顙口鎮鎮中校長嚴庭銳感到,陷溺手機,能夠是缺乏陪同情形下的代償行動,“我們要追蹤關心背后這些隱性題目。”為此,本年上半年,黌舍增設了心思徵詢室。

一次放假回老家,夏柱智叫上村里左鄰右舍的孩子們出來登山。山仍是那座山,不高也不險,但孩子們興奮極了,“走兩萬步都不喊累”。他還教大師打羽毛球,侄子學會后,常常拉著他在房前屋后打競賽。

屏幕之外,孩子們照舊盼望著與實際世界的銜接。

為孩子發明更多屏幕之外的銜接

現實上,對于未成年人收集陷溺題目的器重和管理一向在加大力度。

2021年,中共中心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個步驟加重任務教導階段先生功課累贅和校外培訓累贅的看法》,明白指出“領導先生公道應用電子產物”“避免收集陷溺”。新修訂實行的《中華國民共和國未成年人維護法》專門建立“收集維護”一章。教導部出臺的“五項治理”(即加大力度中小先生功課、睡眠、手機、讀物和體質治理)政策將手機治理列為重點。教導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大力度中小先生手機治理任務的告訴》,此中請求中小先生準繩上不得將小我手機帶進校園。

本年6月,中心網信辦發布告訴,展開為期兩個月的“明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收集周遭的狀況整治”專項舉動,針對收集陷溺題目,專項整治“向未成年人違規供給收集游戲賬號租售辦事,傳授未成年人破解防陷溺體系、繞過青少年形式”。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若何與智妙手機共處,是智能時期必需面臨的題目。

讀繪本、聽故事,拔河、磨豆腐,觀賞消防站、科技館,往縣里的片子院看片子……本年寒假,湖北黃岡市羅田縣黃岡廟村三年級先生雷思甜在“盼望家園”體驗了不少新穎事。

“盼望家園”項目已在羅田實行多年,依托年夜先生志愿辦事,對6至14歲青少年展開暑期托管。本年,共青團羅田縣委想做個勇敢的測驗考試:將托管日常化,延長到包含周末在內的所有的節沐日。

僅靠外埠年夜先生還不敷,必需調動起村落本身的氣力。黃岡廟村村兩委召集黨員、干部、教員和部門家長開了個發動會。

村平易近反應之好,讓參會的團縣委書記陳亮驚奇:報名人數超越包養原打算3倍還多。“細伢子玩手機影響進修,我們心里也欠好受。讓孩子有處所往包養網、有人陪,這是頂好的事,哪能不支撐?”村平易近們說。

一位義務心強的退休教員包養自動牽頭擔任,6名村平易近請求介入志愿辦事,與來村年夜先生志愿者輪番排班。陳亮先容,今朝,這個被稱作“盼望家園進級版”的項目在3個村同時試點,湖北省青少年成長基金會為每個試點村召募了3萬元經費。

據清楚,曩昔5年,湖北已累計扶植“盼望家園”項目點4942個,辦事少年兒童19萬余人。

屏幕之外,還有一些轉變悄然產生。

黃顙口鎮鎮中對面有一排小商舖,記者訪問發明,此中不少店展是近兩年返鄉的陪讀家長開的。

一家奶茶店店東梁三麗告知記者,她和丈夫曩昔在深圳的工場務工,兩年前決議回來陪女兒唸書。固然支出降了一些,但梁三麗說不后悔。

中西部地域鄉村越來越多外出務工者選擇返鄉創業失業,這也是課題組的研討發明之一。返鄉的緣由中,對孩子教導的考量是主要方面。

而比來,放假回老家的夏柱智正四處籌措,把“盼望家園進級版”項目引到村里。沿著村灣訪問一圈,村干部、白叟和年青怙恃簡直沒人不支撐,短短幾天,已有好幾名村平易近報名做志愿者,甚至有家長愿意付費托管。

“需求是急切的。”他說,“一旦村落內生氣力被激活,將施展出宏大的潛能。”


低碳生活漸成風尚(人民去九宮格聚會眼·新春走基層)_中國網


習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指出,“低碳生活漸成風尚”。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讓綠色出行、節水節電、‘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等成為習慣”“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近年來,許多地方積極開展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等創建行動,培育弘揚生態文化,廣泛動員社會公眾身體力行,參與美麗中國建設。在家實行垃圾分類、出行乘坐公共交通、購物使用自備布袋……越來越多的人堅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積極傳播、踐行綠色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漸成風尚。

相關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逾九成,共享單車日均訂單量達2800余萬單,使用可循環包裝的郵件快件超10億件……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給居民帶來哪些改變?怎樣把綠色低碳理念“種”進更多人心里?近日,記者走進江蘇省常州市、福建省南平市、陜西省西安市,采擷群眾身邊的低碳生活故事,感受澎湃的綠色活力。

江蘇省六成以上城鄉家庭初步達到綠色家庭創建要求

“生活不僅健康還充滿創意”

本報記者  姚雪青

一張長條桌上,依次擺放著一袋橘子皮、一包紅糖、一個大塑料瓶和一臺電子秤,一名頭發花白、戴著眼鏡的老人站在桌前。在江蘇常州經開區戚墅堰街道東方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居民劉窮推廣環保酵素制作方法的公益講座再次開講,吸引10多名街坊前來參加。

這樣的講座,劉窮和老伴已堅持了10年。2021年,他們家被評為江蘇省綠色家庭。

“餐廚垃圾是家庭垃圾的主要來源,處理得當能變廢為寶,實現垃圾減量。”70歲的劉窮聲音洪亮。說話間,她招呼鄰居一起動手,把橘子皮撕成小塊,隨后依次上秤,按照1∶3∶10的比例,將紅糖、橘子皮、水倒入塑料瓶內攪拌,再擰緊瓶蓋。“發酵3個月后,過濾出來的汁液就是環保酵素,可以去除油污,用做清潔劑等。”劉窮說。

講座最后,劉窮把記錄著環保酵素配方的小冊子分發給聽眾,又請街坊們用從家里帶來的廢舊塑料瓶兌換自己已制作好的酵素。

“環保酵素取材方便,沒有化學添加,對環境友好。涂上酵素的碗筷用清水過一遍就行,能省下不少沖洗用水。”劉窮鼓勵大伙兒積極嘗試。

從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回家路上,劉窮拐進一家水果店。店主看見劉窮,沒等開口便徑直起身取了一包水果皮遞過來,“有些顧客要求店里削果皮,劉窮經常過來拿果皮,我就幫她留著。”

走進劉窮家里,瓶瓶罐罐格外多,分門別類、井井有條地擺放在各個角落。她告訴記者,這些空瓶大都是從鄰居家或店鋪里“撿”來的,用來制作和盛放環保酵素。

正是午飯時見證間,劉窮和老伴一起動手準備飯菜。擇下的爛菜葉,切下的老菜幫,連同水果皮等,被暫放在訪談一旁的袋子里,聚少成多即小班教學可制作環保酵素;雞蛋殼、雞骨頭等,則收進一個綠色堆肥桶里,撒上少許益生菌粉,漚制堆肥。堆肥桶下方有個龍頭,“發酵約一講座個月后,等白色菌絲長出時,殘渣就是天然的‘營養土’;打開龍頭,流出來的液體經過稀釋,就成了澆灌植物的‘營養液’。”劉窮說。

在劉窮家,泡沫箱經過改裝,放在陽臺上用來種菜、種花;舊棉絮塞進舊衣服里,縫成了沙發靠墊;舊褲子改一改,制成了鞋套……“這樣的生活不僅健康還充滿創意。”劉窮說。

“以‘小家’帶‘大家’,做綠色生活的帶頭人。”劉窮說,2014年3月,東方社區工作人員找上門來,希望她將環保理念推廣到更多家庭。社區不僅騰出一間屋子給她做“酵素工坊”,用于展示和教授鄰居們制作環保酵素及堆肥,還幫她申報了市婦聯的公益創投項目,獲得專項資金支持。當年起,社區邀請劉窮每月開展一次交流互動,給街坊們分享經驗心得,并舉辦多場環保活動,帶動居民將垃圾變資源。

過去10年,劉窮夫婦開展環保講座逾360場,參與人數超過2萬人次,足跡行至南京、無錫、蘇州等城市。

“受劉窮一家低碳生活的啟發,我把牛奶盒、鞋盒制作成收納箱,用來存放兒子的玩具;新衣服上的標簽,我帶著兒子一起做成繪本書簽,既減量了垃圾,也時租裝點了生活。”東方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徐潔告訴記者,近年來,社區居民年均利用餐廚垃圾750余公斤,加工成酵素和堆肥2500余公斤,應用到家庭陽臺綠化、社區綠地養護等方面。在劉窮的帶動下,11戶家庭因環保事跡突出,分別獲評街道、區、市級“最美家庭”稱號,1戶被評為區級“五好文明家庭”。

江蘇省婦聯主席朱勁松介紹,從2012年至今,江蘇省、市、縣三級婦聯共組織開展“綠色家庭”類創建評選652次,目前全省六成以上城鄉家庭初步達到綠色家庭創建要求。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讓群眾樂享家門口的綠色空間

“豐富低碳惠民新場景”

本報記者  王崟欣

劃臂、蹬腿、換氣、轉身……在泳池內暢游了10個來回,柳桂娣這才上了岸。

柳桂娣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水東街道南鋁社區居民。前段時間,當地平均氣溫約10攝氏度,泳池里的水冷不冷?“不冷,這里的水四季恒溫。”柳桂娣說。

記者伸手入水,果真溫度適宜。但繞館一圈,并未發現鍋爐、熱泵、電加熱器等加熱設備,這是怎么回事?柳桂娣指了指屋頂說:“答案在上面。”

抬頭,束束陽光正從鏤空設計的游泳館頂棚射進來,耀眼而溫暖。“陽光照暖了館內空間,也照熱了屋頂上一塊塊太陽能集熱板。”游泳館設計方負責人劉用坤介紹,依托集熱系統,光能轉化為熱能,無需額外耗電,就能讓泳池水溫在全年超2/3的時間里恒定于26至28攝氏度,“鏤空的頂棚,還保證了館內采光,白天基本不用開燈。”

光照不足的日子怎么辦?劉用坤說,南鋁社區轄區內有福建省南平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游泳館利用公司生產車間的廢氣余熱,通過管道給泳池加溫。

這天,游泳館里的人不少,水卻很清澈。距離泳池不遠,游泳館專用設備間里,一套凈水設備正在過濾水中雜質。“傳統泳池換水,需要排干后再加水。有了這臺設備,泳池水24小時不間斷循環,不用換水,池水常清。”劉用坤說,按照傳統泳池一周一換水的標準,這個2000多立方米的泳池,每周可節水2000噸以上。

作為游泳愛好者,柳桂娣打卡過不少游泳館。在她眼里,家門口這座游泳館還蘊藏著許多巧思,“風扇基本不開,卻也不悶。”原來,在游泳館頂部,均勻分布著60臺無動力風機,隨風轉動。“只要有風,就能自然換氣。”劉用坤說。

小小游泳館,處處體現綠色低碳,它只是南鋁社區創建綠色社區的一個縮影。

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深入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2023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印發《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優秀案例摘編》,南鋁社區入選。

走出游泳館,常綠的行道樹一路相伴,一些老人坐在長椅上,悠閑地曬著太陽。彩色步道上,不少居民或快走或慢跑,正在鍛煉。

“社區變化太大了。”柳桂娣在南鋁社區生活了20多年,曾深受環境困擾,“以前道路比較臟亂,一到下雨天污水橫流,壓根不敢穿白色鞋子。”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南鋁社區年久失修、亟待更新。2021年12月,延平區開展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要求融入綠色理念,打造一批綠色社區,南鋁社區被列入首批試點。

“一下雨就積水,這個問題要解決。”“社區老人小孩多,能不能增加一些歇腳的場所?”“老年人腿腳不好,路面能不能做成可以保護膝蓋的步道?” ……按照延平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多聽群眾心聲”的工作要求,南鋁社區從征集居民“微心愿”開始,立足居民需求,融合綠色理念,先后投入3300萬元用于綠色社區建設。

眼前的彩色步道與傳統塑膠跑道不同,用的是透水混凝土。“既是休閑步道,也是節水通道。”南鋁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黃曉妹介紹,改造后的路面,不僅不會積水,滲到地下的水還可進行二次利用。

路上,涼亭、長椅讓居民有了歇腳的地方。“遠看像是木材制成,實際是鋁制品。”柳桂娣在南平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多年,對這一材料很熟悉。鋁材料經久耐用、不易腐蝕,南平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回收鋁原料為社區制作了公共設施,“既環保,又美觀,風吹日曬都不壞。”柳桂娣說。

隨著綠色社區的打造,柳桂娣和鄰居們的生活理念也有了變化。“以前大家對低碳生活沒多少概念,如今發現就在舉手投足間。”柳桂娣說,現在居民們會將干濕垃圾分類處置,還積極參加清潔家園等志愿活動。

綠色社區建設仍在持續推進。社區停車場內,一排排嶄新的充電樁即將投入使用。“以后充電方便了,等下次換車,我也買輛新能源的!”柳九宮格桂娣說。

“豐富低碳惠民新場景,讓群眾樂享家門口的綠色空間。”延平區委書記黃桂誠說,將以南鋁社區等為試點,推進更多綠色社區建設,讓綠色成為社區的亮麗底色。

陜西省西安市基本形成15分鐘綠色交通便民服務圈

“城市綠色出行駛上‘快車道’”

本報記者  高  炳

起床、洗漱、整理衣裝,5時40分,30歲的公交車駕駛員屈曉磊同往常一樣,出門開上自己的新能源車,直奔陜西省西安市航天基地公交樞紐站。

公交場站里,停著他每天駕駛的網約公交“捷巴士”。這輛巴士長5.6米,設9座,“身型”小巧。與一般公交車不同,“捷巴士”采取乘客手機預約、車輛“隨叫隨到”、路線“私人定制”的運營模式。

仔細檢查過車況后,屈曉磊駕駛巴士來到自己負責的首發區域——神舟大道地鐵站旁。“叮咚!”7時剛過,手機響起接單成功提示音,不一會兒,地鐵口走出兩位乘客,徑直上了巴士。

“這幾天降溫,地鐵、公交無縫對接,沒挨凍,真方便!”乘客劉娟裹得嚴實,“在地鐵上,我提前填寫了預約信息,票價3元,一出站,就看見公交車在候著了。”

西安航天基地東長安街以南區域屬新建設、新開發區域,入駐了不少產業園和大企業,但城市固定公交線路尚未覆蓋。2022年4月,西安首個“捷巴士”試點服務區域在這里落地。

屈曉磊介紹,在這片13平方公里的運營區域內,目前共有12輛“捷巴士”、27個站點。“捷巴士”沒有固定線路,根據乘客需求,定站不定線。“乘客通過微信小程序輸入乘車點、目的地,平臺就會自動分配給附近的‘捷巴士’,匹配最優線路。不出5分鐘,我們就能趕過去。”屈曉磊說。

車窗外,天色漸亮。7時40分,屈曉磊迎來一天中最繁忙的“早高峰”時段。“在這片區域,絕大部分乘客是上班族,早晚忙碌,午間客流零散。”他曾算過一筆賬:若配置固定線路公交,這片區域大約需要4條線、近百輛車。現在,僅需12輛“捷巴士”,即可“有客接單啟運,無客熄火等待”。

“靈活、實惠、便捷,最重要的是綠色低碳。”屈曉磊說,得益于“地鐵+捷巴士”的無縫銜接,區域內居民駕駛私家車上下班的越來越少,選擇公共交通的越來越多,“我表哥就是這樣,以前基本是開車去公司,現在‘地鐵+捷巴士’,來回通勤時間反倒縮短1個小時。”

如今,西安“捷巴士”服務區域持續拓展,全市服務面積累計達23.5平方公里,涵蓋77時租個產業園(寫字樓)和18個住宅區,與5個地鐵站接駁,工作日每天運送乘客2000余人次。

便捷的公交服務,不只“捷巴士”。西安開通20條“社區巴士”線路,每天為沿途243個社區的上萬名居民提供地鐵站和社區間的接駁服務;開通218條定制公交線路,累計運送乘客100余萬人次……

中午,屈曉磊完成早班任務,下班回家。“現在我每天上下班,往返通勤50公里,全靠它。”屈曉磊走進停車場,指向自己的新能源車,“一周充一次電就行,充電很方便,90分鐘充滿,只需30塊錢。”

去年10月發布的西安綠色出行指數2022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西安市新能源汽車擁有量達25.98萬輛,公共充電基礎設施覆蓋率達94.7%。

“新能源汽車能耗低、噪聲小、動力足,駕駛感覺特別好。”屈曉磊說,綠色出行是大趨勢,現在不光是他,身邊人的出行方式都有大變化:以前出門首選開車的父親,現在每天買菜往往選擇步行,綠色出行的同時,活動了筋骨;母親每天上班,在家門口坐“社區巴士”,直達地鐵口;女朋友周末約他騎共享單車,徜徉在大街小巷……

點滴“小家故事”,匯成“大城圖景”。2023年9月,交通運輸部評選出13個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和綠色出行典型案例,西安“探索公交多元化服務,打造高品質公交服務體系”榜上有名。

目前,西安軌道交通已開通運營9條地鐵線路,日均客運量354.6萬人次,客流強度居全國前列;主城區8289輛公交車全部更換為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綠色公交車比率達100%。

“織密立體‘交通網’,城市綠色出行駛上‘快車道’1對1教學。”西安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馬勝利介紹,西安15分鐘綠色交通便民服務圈已基本形成,全市投入共享單車29萬輛、公共自行車7.9萬輛,日均騎行量達70萬人次,實現慢行交通與公共交通無縫銜接,構建起“地鐵+公交+慢行”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


圖片故查包養網心得事丨年夜別山下的茶鄉女孩_中國網

3月26日,在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土門村,姥爺周祖宏(右)在教肖珺景若何挑選雜質。

春到包養年夜別山,綠意盎然,茶噴鼻四溢。“95后”女孩肖珺景天天忙著包養網采茶、直播、跟客戶談一起配合。

本年27歲的肖珺景從小在茶鄉長年夜,家里世代制茶。姥爺周祖宏是國度級非物資文明遺產信陽毛尖茶制作身手代表性傳承人,父親也是制茶高手。

2019年年夜學結業后,肖珺景回抵家鄉開端鉆研制茶。為了讓更多人清楚信陽毛尖,肖珺景聯合本地風土著土偶情,拍攝了一系列短錄像,科普茶功能、推行茶文明。今朝她在短錄像平臺已收獲2萬多粉絲。“我想傳承推行好信陽毛尖非遺手工炒制身手,讓更多人清楚和酷愛茶文明。”肖珺景說。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包養  包養

年輕人去九宮格講座當“景漂”_中國網

■據2023年統計,過去10年景德鎮人口呈凈流入,目前“景漂”已超過6萬人。與之相對應的是,中部四線城市大多呈人口凈流出趨勢

■在多數人看來,歷經千年積淀、完整而成熟的陶瓷產業鏈,門檻極低的創業環境和舒適自在的生活氛圍,是景德鎮吸引年輕人的地方

高偉豪工作室的匠人師傅在利坯。 王倩 攝

陶溪川市集的綠傘傳統區,一位創作者在瓷器上作畫。 王倩 攝

在景德鎮這座古老瓷都,大大小小的集市、創業工作室園區,甚至街頭巷尾,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年輕人。據2023年統計,過去10年景德鎮人口呈凈流入,目前“景漂”已超過6萬人。與之相對應的是,中部四線城市大多呈現人口凈流出趨勢。

2010年前后,“景漂”一詞興起。不同于在很多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在景德鎮,“漂”的人群更為集中:20世紀90年代來學藝的工匠、畢業于全國各地美術院校的年輕學生,以及海內外藝術行業創業者……但“漂”的生活并非千篇一律。有人輕松自在旅居休閑,有人日夜兼程為創業奮斗。相比于短時間內流量涌入,這座江西小城始終活躍在年輕人向往的生活目的地榜單上。

年輕人向往的到底是什么?我們來到景德鎮,觀察年輕人在這里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對話,嘗試找到他們留在這座小城的理由。

上“鎮”趕集的年輕人九宮格

周五下午不到3時,文化創意園陶溪川一處房子前排起長隊。

隊伍里清一色的年輕人,拖著行李箱、背著大包。不明所以的游客湊上去,以為又是一處網紅打卡點,畢竟現在的景德鎮為拍照而排隊的情形并不鮮見。問了排隊的人才知道,他們都是市集的攤主,在等待領取擺攤統一規制的桌椅。

時間一到,倉庫門打開,年輕的攤主們依次進入。“景漂”嘉佑挑選后,把帶來的兩筐作品連同擺攤用的桌椅,一同放進露營小推車中,朝著攤位走去。擺攤的具體位置抽簽取得,嘉佑這周運氣不錯,還在主道上。

嘉佑的攤位展示手工燒制的香薰。和前幾周擺攤時不同,這天他特意帶了幾個復古式的置物架和一塊印花布料,為的是把產品放得更加錯落有致。“擺得不好看會被說。”嘉佑說,上周因為桌面擺得過滿,陶溪川的市集巡查員對他提出“警告”。

對攤主種種限制的背后,其實是市集對創意的渴求。

“一定得是原創。”剛好解釋,陶溪川的攤主申請攤位時除了遞交基本信息資料,創新性和產品風格評選也要交給從攤主中挑選出的志愿者互評。

蒙古族小伙滿都拉記得,來景德鎮的第五個月,他第一次入選擺攤,帶著大包交流小包蒙古族傳統紋樣的陶瓷酒杯、咖啡杯、蓋碗、果盤,在集市上顯得稀奇,第一晚就賣出三四個。

他現在的攤位在陶溪川的白色帳篷區,是設計師片區,作品也被保管在專門區域。比起其他區域,設計師片區的展陳自由度最大,不再是固定的方桌,可以將道具放大尺寸,唯一的宗旨是好看,“要個性化,個人風格要很明顯”。

“我們平時也會去創意區溜達,如果經常看到他(攤主)的東西沒什么變化,可能會讓這個攤主暫時先回去調整。”一位參與過攤主篩選的志愿者說。

天色漸暗,陶溪川里的老廠房、紅磚墻、高聳的窯爐煙囪被昏黃的燈帶勾勒得更具線條的美感,提醒著這座城市過去的制瓷記憶。

20世紀90年代末到2000年初,景德鎮曾經歷過一次行業低谷。隨著國營陶瓷廠改制,大量陶瓷工匠離開這座城市,另謀生路。好在獨有的手工藝基礎并未丟失,逐漸吸引數以萬計的藝術“景漂”。此后,街區開始重建。如今的陶溪川街區,就在景德鎮十大瓷廠之一“宇宙瓷廠”的舊廠房原址改建。陶瓷匠人回歸,加上年輕人涌入,給這座小城增添不少新意。

陶溪川外的馬路上,車流正變得緩慢,游客不斷涌入:穿校服、背書包的中學生,戴頭巾身著文藝長裙的姐妹團,正在為一款手握杯講價的北方客人……在陶溪川,不僅攤主,流連其間的客人也大多是年輕人。

想換一種生活方式

在多數人看來,歷經千年積淀、完整而成熟的陶瓷產業鏈,門檻極低的創業環境和舒適自在的生活氛圍,是景德鎮吸引年輕人的地方。

2022年春天,26歲的滿都拉辭掉武漢陶藝老師的工作,帶著不到一萬元的積蓄來到景德鎮。

雖然大學學的是陶瓷雕塑專業,但因為學校地處西北,做陶瓷有不少局限性。在景德鎮,滿都拉把畫好的器型設計稿交給本地工匠,對方負責提供坯體,他則在這些陶瓷上實現藝術表達。

擺攤的第一個月,滿都拉賺了3000多元,完全達到預期。在過去兩年,滿都拉還參加過三次規格更高的陶然集,在陶溪川辦過展覽。最近,他打算在作品中做些新的嘗試。

陳圣兵同樣是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大學時期,他要做一件陶瓷作品,需要一個人包干整個過程,從上山挖石頭、粉碎后做成泥巴這一步開始。“因為我們沒有景德鎮這么多師傅,沒有人拉坯、也沒有人手繪。”大二時,陳圣兵就定下目標,畢業后一定要來景德鎮發展。

2022年7月,畢業后的陳圣兵帶著家里人支持的2萬元南下。在著名的雕塑瓷廠附近租了一間工作室,加上住的房子,兩處房租每月只需1300元。

陳圣兵把在景德鎮創業的“景漂”粗略地分為兩類人:一部分年輕人是“來玩的”,可能一個月賺5000元,花4000元;還有一些真正有創業計劃的人,仍在為理想不斷努力。

距離陳圣兵工作室不遠的另一個村子里,高偉豪的團隊正日夜開工。“最開始在三寶村讓我非常震撼,小小的村落聚集了大批做陶瓷的人,很有匠人精神的氛圍。”2019年來景德鎮旅游時,高偉豪被這里深深吸引。

貴州大學雕塑系畢業的高偉豪在三寶村向許多人請教,學習做陶瓷的手藝。時間久了,只是背包來旅游的高偉豪醉心于陶瓷制作。逐漸摸清做陶瓷的工序、方法和手藝后,高偉豪意識到,這個有著72道復雜工序的陶瓷產業無法獨自完成。

他決定留在景德鎮。在湘湖租下一套農舍后,高偉豪為實現自己腦海中的創新仿古瓷創業。

在景德鎮,像高偉豪這樣,從游客就地轉為“景漂”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高偉豪現在的助手是個來自山西的“00后”,原本學的動車組檢修技術專業,也是在一次旅游后留了下來。

小紅書上,司琪是一位有7000多粉絲的陶瓷創作者,她有500人的微信社群,小紅書上的第四個群聊也將滿員。她的產出不多,不參加線下擺攤,也不供貨給買手店,每月制作40多個手捏杯,一上架就被搶空,沒搶到的顧客還會發來500字的求購小作文。

司琪從未學過繪畫,碩士畢業去杭州做銷售類工作,那一年里,業績、考核,壓得她無法喘息。“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前年夏天,她決定裸辭,漂到景德鎮。

做“景漂”前,她專程來景德鎮上過兩回雕塑課和陶藝手捏課。租工作室、報陶瓷課程、租公寓……來景德鎮一個月,積蓄已經用了大半。出于經濟考慮,司琪先找了一份民宿的前臺工作。夜班,一個月工資2000元。她還把租下的兩居室中的一間客房做成民宿短租出去。

初來景德鎮,司琪找不到方向,她召集過一個小規模市集,卻有些人無厘頭地在市集上賣烤腸。直到去年7月,司琪才有了靈感,設計制作一款黑色植物線條的咖啡杯在小紅書上獲得幾千點贊,成為爆款。

“‘景漂’群體中有一部分是在經歷令人失望的一、二線城市生活后,反向流入景德鎮的。我理解很多人在原來的軌道上過得很不開心,想換一種生活方式。”最近五年,做景德鎮城市家教品牌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學傳播學博士周潔(化名)來過景德鎮六七次,也陸續訪談過幾十位“景漂”。

周潔觀察到,相小樹屋比大城市里朝九晚五、打卡上班的節奏,生活在景德鎮的人們有一套自己的時間觀,“景漂”們也能在這里過上時間自主性強的生活。

“最吸引他們的,還是這里有一群跟自己一樣的人。”不少“景漂”告訴周潔,景德鎮的“瓷力”在于,在這里容易交到朋友,一群有相似追求的人,天然更有共同的話題。

確定“付出就有回報”

裸辭、逃離大城市、跨界、松弛、隨性,司琪的故事標簽似乎符合人們對“景漂”的想象。有人稱景德鎮是“平替版大理”,有著兩地生活經驗的司琪卻不認可這樣的說法。景德鎮的另一面是競爭、淘汰和辛酸。

“景漂”到了第三個年頭,滿都拉覺得自己才稍稍放平心態。“去年,我一天不干活,就會覺得好愧疚。每天都要通宵。”滿都拉說,初到景德鎮時,他很迷茫,“我只知道自己喜歡民族題材,想畫出來。”頭幾個月,除了外出散步,大部分時間把自己關在屋里,每天練習在坯體畫畫。

一起做“景漂”的大學好友,比滿都拉更早申請去市集擺攤,2022年的五一小長假卻只賣出一單小雕塑。沒有收入,加上不被認可,同學放棄“景漂”回了內蒙古老家,如今在放牧。滿都拉最近聘請了一位兼職畫師,那是一個和他同年畢業、學視覺傳達的女孩。女孩來景德鎮也想做工作室,但苦于沒有本金,對陶瓷也缺乏了解,只能先從兼職起步。

“在景德鎮沒有事情做,你會覺得很無聊。表面看起來他們躺著,其實可卷了。”司琪講述了另一種生活,一般朋友們下午聚會完畢后,晚上回到各自的工作室干活。

相較于提升陶瓷技藝,并非科班出身的司琪更擅長發揮原本的銷售優勢。她特意設計自己的產品包裝,想讓客戶感受到自己的用心,“我不是學藝術的,卷不過產品,只能卷包裝了”。

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在高溫和時間的雙重炙烤下,稍不留神就會失敗。燒成一件陶瓷器皿,乍一看沒有明顯瑕疵的比例在80%到90%,但如果經過專業質檢,真正成品率要更低一些。

對高偉豪來說,每次開窯都是驚心動魄的時刻。“窯開了以后不滿意,只能拿錘子咔咔一頓砸。”高偉豪最崩潰的一次,滿懷期待開窯,結果一窯400個杯子里有300多個要砸掉。高偉豪記不清有多少次面對一地碎片,想要放棄。但有時候,哪怕有一個杯子燒制成理想狀態,又會讓他打消放棄的念頭。

陶瓷的魅力,或許源于這種極大的不確定性。無論前期投入多少心血和時間,精心地拉坯、修坯、繪畫、雕刻、上釉,最終仍須往窯里一放,等待命運的饋贈。這種“賭”的成分,天然地吸引著高偉豪,“這就是它好玩的地方嘛”。

創業初期,高偉豪每年給自己設計的創意產品投入80萬元左右,“如果盯著錢去做,做不出什么好東西。在景德鎮,師傅完全可以按照我的想法去實現,怎么畫、怎么上釉,最終成為一個產品去售賣,這種參與程度讓我特別有成就感”。

在一次次拜訪中,周潔也逐漸確信年輕人鐘情景德鎮的理由——傳統手工業有“付出就有回報”的確定感,而手作陶瓷又有做藝術的不確定感。“這種類似傳統手工業卻又完全不同的手作生產和生活方式給了他們多樣選擇,自然也就成了理想的試驗場。”

或許,年輕人向往的,從來都不是輕松地“躺平”,而是不被輕易定義。

一切配套圍繞年輕人

最近一次在景德鎮做課題調研時,周潔正臨近畢業,她要做出抉擇,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老家謀一份教職。“我挺排斥大城市的快節奏和高競爭的壓力,很想回到家鄉,但回了家又會失望,因為在家里看不到多少年輕人,沒有多少活力。”

周潔覺得,景德鎮完美結合了兩者:有四線城市的悠閑,也不覺得和在北京、上海的同齡人脫節。

疫情之后,許多原本離開的匠人再次回到景德鎮,加上新加入的年輕人,“景漂”人數還在飆升,房租也隨之上漲。

“不止房租,做陳設的二手家具都在漲價。”滿都拉指了指客廳的斗柜,“這個柜子去年120元,現在得兩三百。”

陳圣兵記得,他兩年前租的工作室,原本400元月租都沒人租,今年已經漲到每月3000元,還是會被立刻租掉。2024年,陳圣兵把制作場地搬到相對偏僻的農村,“一年的租金是28000元”。

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景德鎮累計接待游客量突破300萬人次。對于身處其中的創作者而言,也有困擾。

在社交媒體“沒有人能空手離開景德鎮”的話題下,不少游客曬出手臂戴滿手串的圖片,大呼“在景德鎮實現手串自由”。紀錄片導演姚飛專門去陶陽新村集市觀察過,休息日晚上,一個攤位10分鐘能賣出400元手串。

在景德鎮的陶瓷手藝人中,有人覺得十元3串的陶瓷手串撬開了景德鎮文旅大市場,給城市帶來流量,有的手藝人則直言不諱地說:“景德鎮畢竟是靠傳統手工藝,到處都是的十元3串讓人感覺像在義烏小商品市場進貨。”

作為陶溪川的運營方,街區不止一家商戶向剛好反映對街區人流量過載的擔憂,“人流量10萬人的時候還不如6萬人,他的銷量、體驗感都會變差。”但剛好認為景德鎮的火熱流量終歸會回到正常的平衡。

“年輕人多,這可能是很多城市羨慕景德鎮的地方。”剛好笑著說。古老的城市需要年輕的力量來激活,陶溪川從2015年就提出要為年輕的藝術家、設計師以及手藝人提供創業創作的場所。剛好記得,陶溪川第一批的商業業態中,沒有一家江西土菜館,全都是日料、韓餐、西餐,還有咖啡館和健身房。“一切城市生活配套都圍繞年輕人。”從初級的集市練攤,到入駐邑空間商城、直播基地,再到陶瓷智造工坊,陶溪川扮演著青年創業扶持者的角色,旨在滿足創業者不同階段的發展。

陶溪川創意集市日益火爆,陳圣兵申請了好幾次都沒能入選。不得已,他將主要銷售渠道放在淘寶上,銷量喜人,常常是“出一窯賣一窯”。擅長運營新媒體的陳圣兵還在短視頻平臺分發自己的制作,積累了不少粉絲。

青蛙勺在淘寶舉辦的“丑東西大賽”上意外奪魁,陳圣兵還專程去杭州領獎。陳圣兵至今不知道是誰替他申請了這個有些無厘頭的獎項,但這件事讓陳圣兵的產品收獲了空前的銷量。

為了接住新一波的流量,他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召集自己的學妹組建了4人團隊,雇村里的阿姨幫忙打下小樹屋手,換了更大的窯,生產場地也擴大了一倍,盡可能加快生產速度。

“我們這個行當就像中醫,主要依靠經個人空間驗,越老越值錢。”陳圣兵覺得自己大概率會一輩子做陶瓷,他堅持不斷開發新品,“吃老本早晚有一天會倒閉,這已經有很多前車之鑒,只有保證一直更新才會有活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刺激二級市場,讓創作者的知名度更高,產品才會有升值空間。”

關于未來,雖然沒有想好是否把家安在景德鎮,但陳圣兵確定的是,工作室一定會固定在景德鎮。“這個城市本身就是最大的影響力,發貨地址是景德鎮,這一條就足夠有市場競爭力了。” (記者 李楚悅 王倩)

殘疾青年返鄉創業 為村落振查包養網心得興進獻芳華氣力_中國網

5月7日,在融安縣年夜將鎮董安村,曾凡俊在金桔蒔植基地歇息。

本年31歲的曾凡俊是廣西柳州市融安縣年夜將鎮董安村一名返鄉創業青年。他小時辰因不測掉往左腿。2012年年夜專包養網結業后,曾凡俊前去廣東,在一家電子科技公司任務。

曾凡俊的故鄉年夜將鎮是融安金桔的主產區之一,怙恃的重要支出起源就是蒔植金桔。2017年,為了陪同日漸年老的怙恃,輔助家里發賣金桔增添支出,他決議告退返鄉創業。返鄉七年來,曾凡俊開辦公司,扶植家庭包養包養行情場,并經由過程收集買通電商發賣農產物渠道,帶動村平易近完成慢慢增收。

曾凡俊說,返鄉創業有所收獲,得益于金桔財產不竭強大以及本地對返鄉創業的攙扶。近年來,本地經由過程扶植粵桂協作金桔財產園、舉行廣東專場推介會、完美電商發賣渠道、推進粵桂產銷精準對接等舉動,不竭拓展金桔發賣市場。

在艱難創業的同時,曾凡俊還積極介入董安村鄉包養村復興各項工作。2020年起,他擔負董安村黨建組織員。曾凡俊盼望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回到鄉村,把筍包養干、土雞蛋、山茶油、木耳等故鄉農產物推向更遼闊的市場,為村落復興進獻芳華氣力。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