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更新改造后的戴家巷臨崖步道。
重慶市渝中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核心閱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實施城市更新”。作為住房城鄉建設部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重慶市渝中區通過開展城市體檢、探索微更新微改造、開發個人空間地下空間等,老舊小區更加宜居、傳統街區聚集人氣、交通擁堵得到緩解,走出了一條適合山地城市和傳統老城更新挖潛的路徑。
先登朝天門,方到重慶城。古老又青春的朝天門,是山城的一張名片。
朝天門身后的渝中半島,也就是如今的渝中區,是重慶最早的水陸碼頭所在地、物資集散地和居民聚居區。渝中發展起步早,卻也因地形復雜、建筑路網密度高、可開發土地受限等問題,更早地步入了城市新舊轉化的陣痛期。
2021年,渝中區被列入住房城鄉建設部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如何在有限空間開展更新改造?多年實踐中,通過找準癥結、系統謀劃,渝中區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山地城市和傳統老城更新挖潛的路徑。
“城市體檢”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
枇杷山旁,順山勢拾級而上,便是渝中區兩路口街道中山二路社區。
這里的居民樓大多建于上世紀80年代,層層疊疊,依山就勢。社區內最大高差達30米,很多老年人爬不動梯坎,家教場地出門是個難事。不僅如此,社區被圍墻分隔成4個片區,獨立出入口,互不相通。退休多年的居民路正中住在沿街一樓,正好在社區內兩個片區交界處。為了方便居民通行,他常年把自家院子開放作為居民過道。
特殊的地理環境,早期不拘一格的建筑風格,導致了渝中區城市更新必須面對的難題:陸域面積僅17.98平方公里,卻建成了4331萬平方米的地上建筑,其中建于上世紀的建筑占比超40%。
為更好摸清城市家底,渝中區住房城市建設委開展了全面城市體檢,對城市規劃建設進行統籌管理。“城市是‘有機生命體’,開展城市體檢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抓住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渝中區住房城市建設委主任張明功說。
2023年重慶市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體檢工作試點城市,其中渝中區探索建立起“4個層次、17個視角”共計80項體檢指標體系。充分結合山地城市特點,渝中區在體檢評估中新增了“山城步道長度”“邊角閑置空間數量私密空間”等特色補充指標,為山地城市體檢工作探索鋪路。
2023年第一輪城市體檢中,中山二路社區居民普遍反映的出行難問題獲得高度重視。不下10場院壩會、設計師團隊進社區和居民詳聊方案之后,社區改造進入緊張的施工階段。
為了給社區道路改造騰空間,路正中主動把自家院子的圍墻拆去,向內縮了1.5米。“大伙在這住了這么多年,都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路正中說,通過居民協調配合,目前社區內的4個片區得以全部打通。
“受地形地勢影響,社區改造過程難度極大。除了加裝5部公共電梯、對小區內進行無障礙環境改造等,我們更多采用微改造的方式。”負責該項目的中煤科工重慶設計研究院(集團)副總經理秦硯瑤說,社區的邊邊角角被利用起來做綠化;社區活動室的改造采用零碳設計,提高建設效率,縮短建設周期。
“按目前的工作節奏,‘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將成為常態。在城市體檢工作中,我們邀請了超過100名行業專家深入社區一線,對4305棟樓宇進行全面體檢,共同參與城市更新規劃、設計、運營等全過程,為山地特色老舊城區改造提供經驗。目前渝中區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提升400萬平方米。”張明功介紹。
“巷委會”
老舊城區重煥活力
南方民居院落、吊腳樓、防空洞,具有海派石庫門風格的厚廬,帶有法式風情的教堂……山城巷位于渝中半山腰,過去是連接重慶上下半城的重要道路。這里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沉淀著老重慶建筑文化的精髓,2015年被確定為全市首批28個傳統風貌區之一。
隨著城市發展,住戶外遷,山城巷日漸小樹屋衰敗。是拆是留?是改造還是重建?“城市更新要找到資源、資產、資本轉化的平衡點。”張明功說,山城巷近年來積極探索改造升級新模式。
黃恒是重慶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他所在的公司從2017年開始著手山城巷傳統風貌區改造項目,政府賦予企業15年特許經營權,企業投資約1.2億元實施山家教城巷1.5萬平方米傳統街區的整體改造及后續運營。
為了留住歷史的味道,山城巷的改造堅持“修舊如舊”,保留了80%的原有建筑,更新中不搞仿古和同質化。山城巷內的80多個商家參照社區居委會成立了“巷委會”,為街區經營發展出主意、謀思路,策劃了天燈祈福、巷陽花開、創意生活節等教學場地活動。如今,煙火氣重歸街巷,山城巷月均人流量有40萬至50萬人次,老街巷人氣旺起來。
“山城巷是不斷蔓延生長的。”黃恒說,“讓不同年代的歷史文化煥發光彩,這是我們在改造山城巷時秉持的理念。”
2023年11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二批)》,在探索運營前置和全流程一體化推進模式方面,渝中區山城巷更新項目的“探索微更新一體化運營方式推進老舊街區改造”經驗做法入選全國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向全國推廣。
“山城巷的模式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我們在實施城市更新過程中,最先考量的是如何讓更新后的產品有‘經營屬性’,讓低端低效、閑置凋敝的城市資源,轉化為可運營的產業空間等,成為集約高效活力充盈的城市資產,最終實現持續盈利、長期平衡。”張明功說。
“洞見山城”
為老城區尋找新天地
渝中半島堅硬的巖石地基托起了這座城市向上發展的可能,而當空間拓展受限時,開發地下空間成為渝中區城市更新中解決老城病的另一個思路。
前段時間,一條視頻在短視頻平臺火了:正值交通高峰,乘客要從渝中區的較場口附近打車到洪崖洞,3公里的地面公路至少要走半小時,司機師傅開車帶乘客進入地下通道,不到10分鐘便到了目的地。
視頻中的地下通道便是重慶解放碑地下環道,2023年7月30日開通,是世界首個超大繁華中心城區地下環道交通工程,以總長度約7.5公里的單向地下環道,串聯近30個地下車庫2.3萬個車位,及中心城區幾大重要交通干道。
“在城市中心城區的地下挖這么一個大工程,其中的管網重構、空間爆破等,技術難度極大。項目團隊邊建造邊進行科研攻關,最終收獲多項發明專利和國家級獎項。”環道工程的建設舞蹈場地方重慶市渝中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環道管理中心負責人胡笳說。
進入這個“地下迷宮”,各類分岔路口眾多,開車通行很容易迷路。記者打開手機上的導航軟件,發現進入環道不一會兒,導航便自動定位到地下環道。
“城市分層定位導航一直是導航應用的一個難點。”胡笳說,去年底全面建成地下環道“5G+北斗”精準導航工程,利用定位技術與地圖算法精準識別隧道內外、地面上下,實現了精準分層立體通行,導航軟件也能像老司機一樣推薦最近的地下環道路線了。
有了精準導航,地下環道將渝中區中心區域的地下空間連成一個整體,形成資源共享、技術先進、運營高效的地下交通樞紐,能夠分擔渝中區近30%的交通流量。
在重慶的地下,共有1600多個防空洞,總使用面積約110萬平方米。近年來,重慶實施“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務民生專項行動,深挖重慶各個防空洞的歷史底蘊,根據不同的風貌特點,實施“一洞一策”改造升級。如今,很多防空洞變身為火鍋店、書店、商場,甚至成了特色旅游景點。
在洪崖洞景區的“洞見山城”防空洞,琉璃燈、木門窗,設計古樸典雅,隨手一拍就很出片,引得游人駐足。走出“洞見山城”,便是交流臨崖步道,向東北方向遠眺,全新的朝天門廣場已對外開放。兩江交匯、浪卷金花,正如這座不斷更新、不斷生長的山城,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奔去。